說到自然科學類型的博物館,您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是聲光效果極佳的多媒體互動裝置?大圖輸出的文字說明展板?還是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
在台灣,許多人認為「聲光效果極佳的多媒體互動裝置」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最佳良方。而為了引起參觀者的興趣,我們的自然科學博物館設置了各式各樣充滿驚奇的互動裝置,包括發出雷射光線的按鈕、3D外太空影片、VR虛擬實境遊戲等等。然而,專注於操作酷炫的科技裝置,真的是自然科學博物館最好的體驗學習方式嗎?
試著想像一群來到自然科學博物館校外教學的小學生,明明有機會能夠近距離觀察一件巨大逼真的藍鯨標本模型,可是注意力卻被模型旁的海洋生物遊戲機吸引,導致整場參觀下來,學生只記得遊戲過關了很開心,卻不知道藍鯨的耳朵、氣孔與尾巴確切長什麼樣子。我們固然無法否認互動科技能夠激發個人的學習動機,但如果過於依賴這些刺激感官的遊戲裝置,我們是否會漸漸失去用肉眼直接觀察博物館靜態展示品、以及真實物件的能力?
參觀過全世界各種類型的博物館、致力於思索博物館學習與參觀經驗的老派博粉認為,科技互動裝置就像是博物館參觀大餐的開胃菜,雖然能夠刺激大家攝取博物館知識的食慾,但並非這場饗宴的主食。因此,無論是參觀自然科學類型的博物館,還是人文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如何透過靜態展示品背後豐富且內涵深厚的故事讓參觀者集中精神在觀察與欣賞展示品,並從中發掘與自己生活的共鳴、進而發展出自我獨特觀點,是老派博粉的目標之一。
在剛過去的春日四月,您是否與我們一起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進行時空跳躍之旅,漫遊於數千萬年來的地球各處?從白堊紀的泰坦巨龍到紐西蘭深山中吹著普托里諾號角笛誘惑毛利女性的藍皮膚精靈,從魚兒們自己發著光的深海世界到高山藏族的醫學系統……,我們邀請大家一起運用週末晚上短短的五分鐘,靜下心來聽故事,或許,一雙願意傾聽的耳、一顆清明專注的心,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博物館行旅?!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是個專注於天文、生態、生物和人類學相關展示的自然科學類型博物館,他們精彩多元的典藏品背後,蘊含了與藝術作品旗鼓相當的深度人文故事,從文物的陳列、詮釋與展示手法,也能讓我們看到更多物件與觀眾互動的可能性,有機會到紐約,別忘了走訪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來場不同於以往、充滿人文敘事的自然科學探索!也希望這次「博物館二三事」的時空跳躍之旅,能夠讓大家在廣闊的科學領域裡面與自己感興趣的展品跨時空相見!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