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每天都活得很藝術!沒發現嗎?老派博粉告訴您~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Basket of Fruit, c. 1599, ©wikpedia
▍延續400多年的厭世感?!
您曾感到壓力罩頂、生活過得毫無目標、空虛無聊、只想耍廢嗎?藝術家們當然也有同樣的煩惱,並且透過畫作悄悄感嘆著…..。這幅作品中的水果籃,正上演著生命衰老的各種徵兆。在看似明亮鮮豔的眾多色彩中,蘋果表皮被蟲蛀成一個黑色的坑洞;後方葉片枯黃,枝葉蜷縮、傾斜幾乎沒有一絲生氣。16世紀畫家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於年輕時繪製的靜物畫(still life),他將餐桌上真實的風貌凝聚在畫布上,而這些逐漸凋零的水果與枯葉,正演繹著生命轉瞬即逝的狀態。
100多年後,也就是17世紀時,歐洲北方的畫家們喜歡以靜物畫表現一個藝術主題——虛空(vanitas),他們逼真地畫下各種物件,卻在其中加入一些「不和諧」的元素。荷蘭畫家彼得・克拉斯(Pieter Claesz)把小提琴、書籍、畫冊與酒杯和骷嘍、頭骨放置在同一個畫面,吸引人目光,顯得特別突兀。克拉斯藉由畫面中的違和感,向我們訴說他心中對生活的消沈、厭世和虛無感,再追求財富、名譽和成就也無法阻止生命的流逝,那麼一切不就是一場空嗎?!
Pieter Claesz., Vanitas Still Life with the Spinario, 1628 ©Rijksmuseum
▍收藏不能只有自己知道!
您或許收藏過某些特定物件,或欣賞過周遭親友的收藏成果,有些是精美的茶壺、趣味的郵票、限量包款、經典紅酒,抑或藝術作品,藉由一個人的蒐藏我們或許可以認識藏家的愛好與分類邏輯,其中收集藝術作品還是個發展歷史悠久的嗜好。
時間回溯到300多年前的歐洲,人們將旅行期間所取得的藝術品、標本等珍奇物件擺放在櫃子或房間中,這些名為「珍奇櫃」(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空間在貴族、統治者、商人以及科學家之間漸漸地蔚為風潮。下方的房間裡放置各種千奇百怪的標本,天花板更掛滿形態各異的動物。您覺得這位藏家可能的職業是什麼呢?這是丹麥醫生歐溫雷擁有的珍奇櫃,歐溫雷醫生將旅遊時蒐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動植物標本和手工藝品如數放入這間房裡,彷彿透過物件傳達出他身兼醫師、自然歷史學家和古文物學家的多重身份。
Anonymous, Frontispiece of Museum Wormiani Historia, 1655 ©wikipedia
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and the artist in the archducal picture gallery in Brussels, 1650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奧地利的雷奧波德・威廉大公是位美術鑑賞家,曾到尼德蘭、義大利、德國等地區收購藝術品,也從英國沒落貴族手中拍賣作品。他不僅滿足自身對藝術的熱愛,更以精準的眼光為其兄弟國王斐迪南三世收藏一件件著名的畫作並製作編目作品,彰顯奧地利厚實的財力與國力。而如今我們都能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欣賞到威廉大公購藏而來的眾多作品,透過這位貴族的眼光試圖了解,原來有哪些作品值得成為皇家收藏的一部分,或許您也可以吸取經驗為自己收藏與投資藝術品,在生活中展現自己獨到的藝術品味!
擁有如威廉大公般的眼光或許您對購藏藝術品,以及如今的藝術拍賣市場還有些陌生,今年的【藝式閱讀】老派博粉將與您一起踏入藝術拍賣的世界,認識爭先恐後的藏家、一鳴驚人的藝術家和作品,探索藝術拍賣市場裡的華麗故事,期待您也能構築出自己的珍奇櫃!
點擊這裡馬上報名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