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博物館說著我的故事!|老派博粉的博物館願景
您是否曾有喜愛的家鄉角落被藝術家所描繪,並且放在博物館中,讓您每每有機會和朋友一起前往博物館時,就想興奮地向對方介紹呢?又或者是,有沒有哪一間博物館中的某個物件,令您印象特別深刻,以至於只要提到那間博物館,就一定會想到它?
原來其實博物館不只收集各種寶貝,還收藏了有關你我的故事等著我們發現!
10月的時候,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發佈了一段影片,有一位老奶奶拉著志工,穿梭在博物館尋找一件精緻的長幅畫作。她極為興奮地向志工分享這幅作品的許多細節。原來,規模不大的作品卻是畫中有畫,隱藏著許多知名作品,讓老奶奶每次觀察,都如尋寶般充滿樂趣。對奶奶而言最特別的,是隱藏其中的畢卡索〈鏡前少女〉,老奶奶指著〈鏡前少女〉說:「這幅畫也典藏在博物館中,是我最喜歡的一幅畫,完成於1932年,那正是我出生的時候,這是為什麼我如此喜歡。」這幅畫,不僅像是老奶奶的老朋友,還讓她找到自己的故事。
圖說/MoMA〈At the Museum〉《Last Day(S2, E4)》 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YSbIEhFik
而後,當老派博粉佳穎有機會來到了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循著這位老奶奶的腳步找到作品,也學她仔細觀察裡面隱藏的名畫,此時,耳邊彷彿響起老奶奶所分享的一字一句。佳穎既遇見了作品,也彷彿遇見了這位白髮蒼蒼優雅女士。
圖說/左:奧諾雷·德斯蒙德·沙拉《工人與繪畫》;右:畢卡索《鏡前少女》 © 2019 Museum Visionar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影片中的老奶奶不只是作品的專家,也是最棒的導覽員與宣傳者,她擴充了作品的意義與故事,使其變得更容易親近且具有記憶點。
就如同【博物館島專文】〈博物館藏品只能待在展示櫃嗎?一起打破你我對典藏的迷思〉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博物館員不再是對遺產價值具有權威的唯一專家」,來自社區的居民也是很棒的人選,「透過與人和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我ㄌ們創造了更民主、更具動態的典藏。透過與擁有這些知識和資料的人合作,蒐集現有和新媒材的脈絡、用途與意義等加入典藏中,這使我們對和博物館及觀眾相關的近期歷史,能發展更豐富的見解。」這段討論以及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所拍下的動人畫面,點出了博物館或展示物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有機會不同以往,觀眾可以是專家,能夠藉由展品分享自己獨特的故事。
而這正是老派博粉在2019年投入執行「『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先期規劃委託案」,有機會從零開始規劃一間博物館所希望實現的想像。促使我們選擇從一開始便藉由探索「在地觀眾的需求」,去發展屏東縣大博物館的使命、定位以及發展策略。
在博物館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觀眾」通常不是博物館的啟動關鍵,國內知名博物館學者張譽騰教授曾說「博物館起緣於『收藏』,如果說展示教育是博物館的顏面,研究是博物館的心臟,那麼『藏品』可算是博物館的靈魂了,一座博物館的名聲多是圍繞在其藏品所建構起來的。」從現代博物館的初始:位在英國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起,「典藏」一直是博物館的核心,修復師、研究員或者是策展人等都圍繞著典藏品轉,透過研究典藏品並且將其展示,彰顯博物館的價值。
然而,老派博粉承接「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初始,即將其定位為「在地人」所建立的「城市博物館」,並將未來博物館的服務對象—「觀眾」視為博物館創建思考的關鍵要素。我們認為這間博物館的每個功能與內容,包含典藏、研究、展覽和教育,都將與屏東居民息息相關。以此為出發,博物館與屏東人之間有機會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博物館的物件如何展示和應用?以及如何說故事呢?
圖說/展覽規劃設計思考工作坊 © 2019 Museum Visionar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基於這些思考,老派博粉以教師為對象舉辦「教育資源應用設計思考工作坊」,以及針對青少年族群舉辦「展覽規劃設計思考工作坊」,探索在地觀眾的「需求」和想法,期待找出博物館與觀眾建立關係的方向和策略。過程中發現,對教師而言,他們希望學生能夠在博物館中「經驗」歷史,在工業遺產的空間中認識自己的家鄉並進行反思,與物件相遇、運用多元感官與知識驗證來加深學習效果,換句話說,博物館或典藏品是歷史或文化教育的好教材。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則是想要藉由博物館翻轉外界對於屏東的想像,看見家鄉令人驕傲的產業與特色,不再只是走馬看花或純粹觀光,博物館於是成為青少年建立認同與表現自己的舞臺。
參與者所提出的想法成為老派博粉的養分,讓我們不斷思考如何藉由將典藏品安排在每個與觀眾溝通的功能和環節,拓展藏品除了展示之外的各項應用策略,讓觀眾有機會經由網路、學校、博物館教育或商店等多重管道,與藏品相遇。
老派博粉認為,每一位在地人都可以是博物館最有力的宣傳者,因為博物館說著我們的故事。隨著對於專案的投入,我們希望屏東縣大博物館與在地人能建立起親密共享的關係,觀眾能參與在編織故事的網絡,透過分享喜愛的、有意義和共鳴的、能夠說道說道的展品或典藏品故事,在博物館中發出「WOW~我找到了自己的故事!」的驚嘆。
參考資料:
張譽騰(2002)。藏品維護手冊中文序。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MoMA〈At the Museum〉《Last Day(S2, E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YSbIEhFik
【博物館島專文】〈博物館藏品只能待在展示櫃嗎?一起打破你我對典藏的迷思〉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