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您正站在博物館裡的一幅藝術作品前,您通常會如何欣賞它?

是先觀看旁邊解說牌上的說明文字?還是睜大眼睛直接觀察作品裡有趣的細節呢?

相信許多人應該都會選擇「先看旁邊解說牌上的說明文字」吧?畢竟沒有先了解這件作品的媒材、風格與創作者的年代、流派,我們便難以解讀作品背後的深意。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閱讀與記憶並非視覺藝術學習的全部

對於從小習慣以考試為求學根基的台灣人來說,閱讀文字資訊和記憶專業知識彷彿是學習的唯一管道,即使在理應發揮想像力的視覺藝術領域,仍是以熟背藝術史專有名詞、牢記藝術家創作背景、快速認出名畫作品等方法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在如此僵化的視覺藝術學習環境中,大家似乎遺忘了人類從出生睜開雙眼的那一刻起,便具備了欣賞各種「美」的潛能。

大約100多年前,一群西方探險家來到中國敦煌的石窟,見識到巨大莊嚴的佛像與精緻細膩的畫卷,他們被這些精采的佛教藝術給驚呆了,於是千方百計地把它們帶回自己國家的博物館收藏。先不管這群西方人的行為是否正確,老派博粉認為,這件事使我們明白藝術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無論說著哪種語言,無論來自哪個文化背景,無論是否有該藝術的相關知識,只要用心體會「美」,便能深受震撼與感動。西洋藝術是如此,非洲藝術是如此,阿拉伯藝術是如此,中國藝術更是如此

在這個普遍樂於接觸西洋藝術,卻認為中國藝術既嚴肅又難理解的現代台灣社會中,儘管知道國立故宮博物院裡藏有不少中國藝術的珍寶,但除了少數校外教學與特殊參訪機會之外,台灣人鮮少走入故宮正館的常設展參觀。

於是,為了燃起大家對故宮的興趣,今年2月和3月,老派博粉集結了「博物館二三事」→什麼是博物館二三事)聽眾們「已亥豬年祈求問事」的心聲,到故宮尋找不僅能夠解決生活疑難雜症,還能夠透過觀察來體驗中國藝術之美的典藏品。

兩個月以來,老派博粉從「求智慧」、「求健康」、「求事業」到「求白泡泡幼咪咪」、「求豬隊友腦袋清醒」和「求睡好睡滿」等等,總共在故宮祈求了17件事情!其中,能回應大家「求睡好睡滿」心聲的《鍾馗 成扇》,是很受歡迎的一件典藏品。可別小看扇子中這位動作滑稽的紅色鍾馗,他可是會到噩夢裡捉妖除怪的助眠好幫手呢!

這次以「故宮問事」為主題的「博物館二三事」,除了提供大家有趣的中國藝術知識之外,更希望大家能在語音引導之下,藉由觀察藝術品圖片的細節,來體會中國藝術之美與其趣味,進而興起到故宮參觀的想望。畢竟,藝術的世界何其廣大,我們永遠也記不完所有的知識。然而,就算無法完全記得鍾馗抓鬼的歷史記載與傳說故事,只要在下次失眠的時候,想起故宮典藏中《鍾馗 成扇》上鍾馗那張可愛的臉,那麼便是與看似遙遠的中國藝術更加靠近了。